关于车辆造型这个话题和设计师交流过很多次,我们知道概念车阶段,设计师常故意夸张体
关于车辆造型这个话题和设计师交流过很多次,我们知道概念车阶段,设计师常故意夸张体量、姿态与肌理,以测试极限的情绪与品牌可能性;但一旦迈向量产,就必须回到工程与法规的“体系化能力”。最常用的起点,是从车轮出发搭建整车比例:以轮径为模数,确立轴距、前后悬与舱体位置,让“轮—轴—舱—悬”的链路先闭环,再推敲面与细节。轮轴比决定观感与功能——轴距越长越稳重、越舒展,空间效率更高;轴距越短则更灵活、更富攻击性。电动化带来更短前悬与更长轴距,使同级车型可获得更优的视觉姿态。最后把高度、离地间隙与轮胎直径联动校正,使姿态与法规、碰撞、NVH与制造边界一致,概念中的“情绪值”才会被完整落地。这点上小米YU7的车身姿态的表现就对于了设计师想体现的情绪值。进入新能源时代,纯电车的比例与姿态还要与风阻系数和迎风面积协同优化:压低车头与肩线、收紧尾部“boat-tail”、控制后背角与扰流;隐藏雨刮与门把、优化密封断面;平整底板与轮腔导流,既降风阻也抑制风噪。若定位家用,还必须把空间效率拉满——电池包厚度决定地板高度与H点,长轴短悬配合“滑板底盘”兼顾二排腿部与后备厢;短机舱、直立门洞与更大开度提升上下车与装载体验。最终在热管理、碰撞与制造边界内迭代细节,平衡续航、静谧与安全。大家看到的任何一台车都不是简简单单画出来的,而是经历了无数轮评审,无数次尝试,甚至很多妥协的结果。